潜江民歌

2013-10-11 0 反馈

潜江民歌.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潜江市

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市境内。早在周代,潜江民歌便归属于《周南》歌诗体系,位列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时期,屈原、宋玉作品中称述的《扬(阳)阿》也是潜江民歌;楚汉战争中的“四面楚歌”所唱的即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以“艳”为称的“楚歌”及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江民歌与农事劳动联系紧密,因劳动区域的差别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两块一线”的分布格局。“两块”的第一块为水田区,其民歌种类主要有栽秧歌、车水锣鼓、硪号子、坐丧鼓及小调、儿歌等;第二块为临近河堤区,其民歌种类包括薅草歌、打麦歌、小调等,而以各种打硪号子和搬运号子最为突出;“一线”指的是纵贯潜江以东全境的白田区一条线,其民歌种类以薅草歌、花歌子、打麦歌、小调、儿歌为主。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革命历史民歌,在潜江全境都有流布。

潜江民歌音乐以徵调式为主,大部分属于楚国古老的“三音列”民歌,常用的为徵三音列(1、5、2)、宫三音列(3、1、6)、羽三音列(1、6、3)和孪生三音列(6、5、2)四种形态,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使潜江民歌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潜江民歌代表性的作品有《数蛤蟆》、《十许鞋》、《崔咚崔》等。

潜江民歌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潜江境内古河流“扬(阳)水”而得名的“扬(阳)歌”以《鸡鸣歌》为典型代表,具有楚风楚韵的美学特征,它以本(音)夹边(音)形式演唱,旋律大跳高达十五度以上,演唱难度极高。其中《薅草歌》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传唱潜江民歌的社会氛围正在消失,导致这一古老的民歌形式处于濒危境地,亟待抢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