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钦(拉萨纳如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

2013-10-11 0 反馈

谐钦.jpg

谐钦·拉萨纳如谐钦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

谐钦是藏族古老的大型仪仗歌舞,过去多在隆重的宗教仪式或在世俗生活的重要活动中表演。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区,其中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纳如村一带的谐钦称为“纳如谐钦”。

谐钦相传起源于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雅砻部落的人把聂赤赞普尊为首领时,用肩膀把他抬回到部落所在的地方,从此人们叫他聂赤赞普。“聂”即颈部,“赤”是宝座,“赞普”为国王,意即“在肩上的国王”。当人们用肩膀抬“赞普”时,把自己当作马,便喊出了马叫声,从此开始形成“谐钦”。

谐钦融诗、乐、舞为一体,规模较大,形式结构复杂,通常为自唱、自说、自跳,无乐器伴奏。唱的舞蹈少,说的舞蹈热情饱满,动作丰富,变化多。一部完整的谐钦结构规模庞大,由多首带有标题的歌舞曲组成。首尾乐曲分别为“谐果”及“扎西”。每首乐曲又由慢板及快板两部分,或慢、中、快三部分组成。

谐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祝颂吉祥撒满人间,表演以音乐为主,曲调丰富,词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带给人美的享受。谐钦多在比较隆重的喜庆节日里表演,以往演员是由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平康(大庄园)分派的世袭“艺差”,演出需用到32名歌舞演员,男女各半,其中领歌领舞师“谐本”也是男女各一。纳如谐钦分男歌和女歌两种,表演开始先唱几段,唱时不舞,但可结合歌词内容做些简单的手势,唱完后紧接着说几段道白并于此时开始舞蹈,词句和舞蹈关系密切,其内容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纳如谐钦韵调古朴,表现独特,显示出浓郁的西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谐钦有所发展,但由于藏族地区多年来承袭着传统礼仪歌舞不得随意改动的风俗,所以谐钦基本保存了古代藏族歌舞的风貌。随着老艺人的逝去,承袭人日益减少,纳如谐钦这一古朴的表演艺术面临生存危机。


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

南木林土布加谐钦又名“次久(意为藏历初十)谐钦”,由八世班禅丹贝旺秋所创建,是历代班禅前往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时沿途所举行的盛大迎送活动中一种专门的民间舞蹈,流传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一带。在藏语中,“谐”指歌舞,“钦”有盛况或隆重之意。南木林土布加谐钦起源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歌舞结合,主要在迎请活佛及上层人士举办的盛大庆典场合表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自娱性,为广大藏族群众所喜闻乐见。

南木林土布加谐钦以歌舞为主,表演具有浓厚的藏族气息,歌词内容多样化,既有古典文人诗作,又有民间歌谣等,表演形式多样化。表演中,大部分有着相对规范的结构、曲式,各套中的调试、手势、旋律、节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规。男女服饰具有浓厚的西藏地区民族风情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土布加谐钦的歌词共有25篇,据传是由八世班禅丹贝旺秋创作的。

土布加谐钦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表演,以丰富多彩的词句内容、淳朴浑厚的曲调、庄重典雅的表演和热烈整齐的节奏表达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其服饰道具典雅庄重,表现形式淳朴浑厚。这些民间舞蹈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研究西藏宗教史、文化史、美学史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和完善藏学史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发掘和保护土布加谐钦,对宣传本土民间艺术,促进当地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这一民族民间舞蹈已处于濒危状态,传承乏人,亟待保护扶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