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

2013-10-11 0 反馈

四川清音.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四川清音演出时由一位演员执檀板击节站唱,琴师或小乐队在旁伴奏,有时还兼作帮腔。除单曲体唱腔外,四川清音还有“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其中有许多省外的民歌小调,如“无锡景”、“麻城歌”、“武昌调”、“边关调”、“凤阳调”、“陕五更”、“滩簧调”、“泗州调”、“东北风”等,也吸收四川民歌如《数蛤蟆》、《青叶》、《十把扇子》等唱腔,还加入川剧的“反西皮”、“七句半”等,以及四川扬琴自己的“月调”、“平板”、“半边月”、“垛子”等,共计二百多个曲牌。

四川清音的保留曲目达百余种,其中既有《尼姑下山》、《昭君出塞》、《关王庙》、《断桥》、《思凡》、《悲秋》、《活捉三郎》等传统作品,又有“五四”后在新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佃客苦》、《双探妹》、《小丈夫》等新作品。目前,四川清音日趋衰微,后继乏人,已濒于消亡境地,急需制定可行方案加以抢救保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