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越弦

2013-10-11 0 反馈

青海越弦.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也记作“月调”、“曲子”或“座场眉户”,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而以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最为集中。青海越弦在清代中叶由陕西传入青海,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艺人们大量吸收青海民间小调和古代小曲,从语言、语调、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原有的越弦进行丰富和改造,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青海地方曲种。

青海越弦主要以演唱叙述故事情节,曲词通俗上口,唱段结构遵从固有的规定,开头使用前岔调,其后紧接前北宫调;结尾使用后岔调,而以后北宫调置于其前;中间的主体部分则根据内容的需要选用曲调。青海越弦唱腔音乐丰富,已记录的曲牌有五十多个,这些曲调优美动人,流畅舒展,刚柔并济,具有多样的表现力,叙事抒情兼擅。演出时,表演者手执一对俗称“水子”的碰铃登场,既以之击节,又用来作为舞台道具。除此以外,演唱过程中还有板胡、二胡、扬琴、三弦、梆子等乐器从旁伴奏。已记录的青海越弦传统曲目有一百多个,这些曲目多取材于唐宋传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等,而尤以表现民俗生活见长,有《小姑贤》、《烙碗记》、《秋莲拾柴》等一批代表性的作品。

作为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青海越弦对当地居民价值观、生活观及民风民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遗产,它又具有音乐学、曲词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为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和青海民族的迁徙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目前,青海平弦生存出现危机,传承发展困难重重,急需保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