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麒麟采八宝,睢县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樟木头舞麒麟)

2013-10-11 0 反馈

麒麟舞.jpg

麒麟采八宝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侯马市

麒麟采八宝是清代中、晚期开始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新田乡乔村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二百多年来,乔村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至今。

舞蹈共分三个部分。首部为“云舞”:8个金童玉女持云朵翩翩起舞,用云朵组合成“天下太平”几个大字;中部为“麒麟舞”:在祥云环绕之中,在“太阳”的引导下麒麟出场起舞,姿态优雅,舞蹈优美,表现出高雅的气质与祥和的气象;尾部为“采宝舞”:表现神武的麒麟十分向往和喜爱人间的美好事物,因而到人间采集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八宝,来装点天上的神 宫。

乔村麒麟采八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睢县麒麟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睢县

睢县麒麟舞流传于豫东地区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大刘寨村。

大刘寨民间相传,麒麟舞原属明朝宫廷娱乐项目。明朝灭亡时,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道具)带给睢县大刘寨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此,麒麟舞便在大刘寨扎下根。

麒麟舞的表演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盘门”;第二段为平地表演;第三段为桌上表演。麒麟舞的舞蹈动作难度大、步伐跨越幅度高,且大多是武术动作,特别是蹿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等高难度舞蹈技巧,没有扎实的武术功底是难以做到的。

麒麟舞的师承关系较为特殊,世代传授均不举行拜师收徒仪式,而是以冯氏家传为主,兼收本村爱好麒麟舞者的亲眷,组成表演团体,代代延续。因此,大刘寨冯氏被称做“麒麟世家”。

麒麟舞,是中原民风民俗的一个历史缩影,为后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大众习俗、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目前,大刘寨村仅有年过八旬的老艺人冯敏义能掌握全套舞蹈动作,麒麟舞有失传的危险。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是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的,由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 年创编。主要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流传,沿袭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

永胜堂舞麒麟主要包括麒麟舞和武术表演。麒麟舞主要是通过模拟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状,并融合武术步法,表演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鹩花园、麒麟翻王等套路;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大刀、棍、铁叉、内针、对打等表演。

从1841 年开始,永胜堂舞麒麟受邀在各地进行表演。  民国时期,永胜堂舞麒麟曾在香港地区进行表演,第七代传承人刘兆光曾在香港开设武馆,并传授舞麒麟。

舞麒麟这种民间传统舞蹈,是坂田客家人的节日喜庆习俗,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大船坑舞麒麟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

  大船坑村的舞麒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为谢氏祖先定居本地之始),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大船坑村的居民均为客家人,相传先祖来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迁入广东。大船坑村的舞麒麟习俗,是客家民俗的典型体现。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用的“麒麟”长约六米,披红挂绿,鲜艳夺目;舞蹈由拜前堂、走大围、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瞌睡、走大围和三拜等套路组成。随后有武术表演。表演时的伴奏乐器有鼓、铜锣、铜钹和唢呐(当地人称喜笛),演奏以【三齐头】曲牌为主,悠扬的乐曲与麒麟舞蹈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大船坑舞麒麟比较全面、完整地继承了先辈舞麒麟的套路和表演技法,在深圳地方传统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定影响力。


樟木头舞麒麟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舞麒麟是樟木头镇的客家传统舞蹈。

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的客家乡镇,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舞麒麟的表演是由一位男青年舞麒麟头,一位少年舞麒麟尾,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进行。樟木头舞麒麟分“头套”(“麟趾呈祥”)和“尾套”(“采青赐福”)两部分,“头套”表现麒麟梳理、舔脚、舔尾、舔身、洗脸等动作;“尾套”表现麒麟寻青、闻青、试青、找青、逗青、采青、吃青、吐青等艰辛过程,表示麒麟降福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随后进行武术表演。

樟木头舞麒麟都是师傅口传身授,每个姓氏自当一门,多为祖传,世代相承。每年秋后,村里同宗同姓的年轻人集中到本族祠堂里的“拳馆”练习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师傅传授舞麒麟。

樟木头的客家人有“龙生九子,麒麟为长”的观念,更由此赋予了舞麒麟独特的文化内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